“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好先生(小姐)。sherry pagoto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掩藏自己情绪,非常害怕起冲突,所以ta们会压抑自我的需求。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一、特征
1.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由于觉得自己处于弱势,一旦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会被孤立,担心不被他人接纳,更害怕他人的攻击,所以ta们总是把自己真实想法藏在心里,而不是完全大胆勇敢的表露出来。
2.喜欢主动道歉
讨好型人格的个体非常害怕产生冲突,所以在遇到冲突事件时,ta们会希望用道歉快点结束冲突,这是ta们处理事情的主要方式。
3.会迎合他人
在社交交往中,ta们对待别人的观点经常会说:“你说得很对!”这种迎合来自ta们内心的胆怯,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要厉害,所以会把自己降得很低。ta们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但是却忘记了自我的情绪,自我的声音是什么。
4.不懂得拒绝
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因为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评价,会把别人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ta们不懂得拒绝,是因为担心拒绝后被别人厌恶。而不拒绝的行为,可以减少其内疚与负罪情绪,但在无形中又使其担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5.没有原则和底线
在人际交往中,讨好型人格的个体总是忽略了自己,ta们希望和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所以有时与人相处时,会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一味讨好他人。但是,在这种相处模式中,反而无法赢得他人尊重。
二、形成原因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时代因素等等,尤其家庭教育,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在家庭中,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隐含着这样一种态度:你只有乖、听话,才能获得被善待的资格;你只有成功,才能获得生存的资格。
因此,在原生家庭中来自父母“有条件的爱”,导致个体在采取行为时总会不自觉朝着“讨好”他人的方向。
三、影响
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过度敏感脆弱,因为自我边界模糊,所以总是想当然以为别人和ta们一样没有边界。这样一方面ta们能够轻易打破人与人间的交流界限,而和一些人变得比较亲密。但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得不到别人更多的回报和关注而痛苦。
ta们总以为被讨好的对象能够理解到自己的需求,所以在需求未被满足时,会付出更多的行为去讨好他人。因为投入了太多的“沉没成本”,ta们往往“不甘心”自己的所有的付出都化为灰烬,因此只能陷入“无休止地讨好并期盼着别人永远不会到来的回报困境之中。”
四、改善方式
1.与自己对话。
要尝试将对他人的过度关注转回自身,只有回归内在,才能为自己这种不受控制地讨好行为按下暂停键。
2.不要逃避责任。
敏感、脆弱常让讨好型人格的个体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批判。
为了逃离这种无力感,ta们总是回避自身问题,通过不断帮助他人来制造“自己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假象。久而久之,讨好型人格的个体一次次在自己的问题上崩溃,再一次次向他人奉献自我,这终究是个死循环。
因此,我们要看到自己才是需要帮助的那个人,不要把照顾好自己的责任寄希望于他人。
3.接受不完美的世界
没有谁能控制别人怎么想,与此同时,每个人也没有义务对别人的人话完全赞同。我们应该明白,自我价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的评价。
当你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没必要苛责自己,“总结教训,不断成长”方为上计。
4.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要忠于自己的原则。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不能背离自己的计划与价值观,否则拒绝。比如,我今天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如果这个忙太花时间,就拒绝。
5.接受你初次拒绝别人的内疚感。
改变习惯的开始总是艰难的。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所以讨好型个体很难将拒绝说出口。
所以,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不用内疚,不用抱歉,因为ta会找另一个可以帮忙的人,或者另一种解决办法。如果你还是心软了,可以从反面想象一下事情的后果:我又帮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然而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
6.学会自爱,提高自信。
遵从己心,相信自己,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每个人永远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
即使获得了别人再多的好评,但这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学会自爱才会体现自我的价值。自信的人才是真正被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