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7-9教学周针对2018级本科生,开展了人际关系团辅课程。在这过程中,同学们多次提到了“不知道自己该如何与他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和别人沟通”,“不知道该如何打破尴尬的情境”等问题,而且有个别同学认为自己有社交恐惧。每一个个体都是群居动物,与他人进行交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很容易与他人相处,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而有些人在社交情境中却表现出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反应。
随着身体发育和心理素质的成熟,大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追求个性化发展。他们积极地参与校园各种形式的活动,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不够,大部分学生看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时比较狭隘,在处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等问题时常常感到迷茫。交往焦虑是个体进行人际交往时一种焦虑的情感体验或是企图回避人际交往的体验,是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舒兹(w•c•sehutz)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需求。青春期常常是交往焦虑发生的关键时期,如若得不到显著改善,将形成严重的交往焦虑障碍,并且这将会影响到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在百度百科上,“社交恐惧症”是这样解释的: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大学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一文指出,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生来都不具有社交能力,这种能力是后天培养的,由于社交的实践和主动性的不同,造成了人的社交能力的差别。正常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焦虑心理,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神经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来综合考虑。具有社交紧张或社交敏感的大学生,大多由于缺乏社交的实践,或由于以往不成功交往中受过挫伤造成自尊的损伤,从而有意识地回避与同学交往,甚至拒绝与任何人交往。对这类同学主要通过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勇于实践,调整不当认知等方法来克服社交紧张或社交敏感。社会支持系统不仅能提供爱,关心内心世界,而且能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从而改善社交焦虑,减少社交逃避行为。对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在采用上述方法的同时可以运用一些心理治疗的具体手段来帮助缓解恐惧症状,最后达到完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