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快期末了,好焦虑啊!”
“啊啊啊啊啊,我男朋友又跟我提分手了,我好难过,我该怎么办啊?”
“每天都好想家,我总躲在被窝里哭,感觉自己快撑不住了!”
“我快疯了,大家怎么都这么卷啊,我作业也不会写,上课也听不懂,我真的快崩溃了!”
“宿舍小b她们几个一起孤立我,我们宿舍每天的气氛好压抑,真不想回去了”
“小a昨天晚上又打电话打到半夜,声音还外放,说又不好意思说,真的好烦她……”
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常常面临来自家庭关系、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竞争压力、身体健康、情感纠葛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的情绪困扰。不乏包括愤怒、害怕、悲伤、寂寞、失望、难过、伤心、沮丧、抱怨、痛苦、烦恼、绝望……心理学上把这些情绪归类为负向情绪,因为它们通常是不愉快的体验,并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负向情绪往往是短暂的。但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调节,它们可能会逐渐强化,形成稳定的一种情绪状态长期存在,从而对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露易丝·海在《心理的伤,身体知道》一书中描述到:“不被察觉的负面情绪,都会以疾病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身体的不适和病症源于我们内心的求救,它指引我们去直面自己的真实需求。”身体是心理的镜子,负向情绪会通过身体向外传达。负向情绪得不到合理的释放或排解,久而久之就会伤及身体,造成“内伤”危及自身生命,甚至会危及他人生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负向情绪和谐相处呢?
首先,要明确负向情绪存在的合理性。
负向情绪是指客观事实与主观需求不符时人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据统计,人们能够描述的负向情绪的分类大概能达到180多种,而正面情绪的分类不超过100种,人们对负向情绪的体会更深刻和难忘,也是大脑偏好的选择结果。负向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很自然的一种情绪存在,它的存在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我们会为学业担心,为生病而痛苦,为考试而焦虑……
其次,要正确认识负向情绪的正面价值。
负向情绪的出现是由外因或内因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思考和行动的一种情感,这些情感体验本身没有对错,但它们能给予我们警醒,它不是如“兴奋”一样“冲昏了头脑”,更多的是让我们冷静思考,做事会更加小心谨慎,集中注意力寻求策略去解决。负向情绪的产生从侧面也反映了自身能量的不足,激发为追求内心的需求而积极采取行动的内在动力,为我们未来提供可以前进的方向。
再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积极扩展正向情绪。
积极思维和积极情绪相辅相成,消极思维和消极情绪相辅相成,所以积极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我们把消极、悲观、片面、封闭、孤立、静止的思维向积极、乐观、全面、开放、联系、发展的思维转变。当负向情绪来袭时,我们不必惊慌,不必紧张,更不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是要学会转移注意力,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扩展积极情绪。
最后,拒绝“反刍思维”,停止精神内耗。
“反刍思维”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它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是一种无意识过程,是一种把注意力重点放在负向情绪以及负向情绪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结果的行为。“反刍思维”是反复琢磨“不够好”或“没希望”,无法控制,既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使自己重复陷入消极的行为中。精神内耗指的是个体内部消耗,多数人的精神内耗是对自己不断的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最终结果同样消耗了精神,耗伤了身体。对于精神内耗简单地表达就是想的太多,自我设限,自我加压,既无能为力,还导致身心疲惫。转变思维方式,由消极的反刍式思维转向积极的正向思维才更具有价值,积极行动起来,强大内心,提升能力。积极正向思考问题,才能避免被负向情绪所困扰,也才能和负向情绪和谐相处。
俗语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只要积极去面对那些“不如意”、“麻烦事”,充分调动积极因素,通过情绪的不断自我认知和调整,逐渐建立起全新的“程序”,再经过不断升级迭代后就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各种事件时采取恰当的、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