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伯格说过,死亡是人类发展过程的终结,亦是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当我们对死亡越了解,对于生命的看法就越积极,进而能够创造并统整生命的意义。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教育体制中一直对死亡相关的话题避而不谈,但我们不可否认,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是完整人生必须体验的一环。人类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生物,就无法逃避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也是最伟大的自由—雨果
马上就是清明节了,大家会参加扫祭活动吗?当身临陵园想到死亡大家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勾起对故人浓浓的思念还是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存在主义认为,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四个存在命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由死亡引发的焦虑,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感永远存在,只是大多时候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当中。人类想到死亡时总会感到害怕,这会让大脑立刻做出反应,寻找能够带给自己安慰、让自己安全的东西,以此对抗这种无力感。
当我们感到恐惧时,意志力就会减弱,因此更容易屈服于各种诱惑。有调查显示,当人们想到死亡时,更愿意用购物进行自我安慰。这也是为什么大多人类都信奉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理念。
同时,个体对死亡不确定性的经历和验也会给个体带来更深刻的恐惧和焦虑。比如面对很多重大突发死亡事件,很多人开始忧虑生命的无常,甚至有可能会以吸烟、酗酒等方式来逃避焦虑。
但我们都知道,死亡是无法预测的,与其忧虑迷茫,不如把握时光,正确应对死亡恐惧。
恐惧管理理论(tmt)提出,人类通过提升自尊水平,逃避那种天生对死亡必然性的认识所带来的焦虑。自尊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评价和感受,即人们对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体会。
自尊的作用是保护人们免受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的焦虑。自尊的自我调节机制可以提供一个弹性空间,帮助我们缓解焦虑。
当我们的自尊强大时,焦虑就得到缓解,个体能够维持的正常地生活,有效地行动;而当自尊弱小或受到挑战时,个体担心可能会“泄漏”内心的恐惧从而引发种种防御行为,并通过各种补偿性的行为提升自我价值感。
即使人们此时此刻并没有思考有关死亡和永恒的问题,对自尊的追寻依然在继续,因为人们早已在潜意识中预见到了其最终的命运即死亡。
此外,自尊获得的途径包括相信自己所持有的文化世界观的正确性以及相信自己所遵守的价值标准是文化世界观的一部分。因此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世界观支持着个体的价值标准,为人类提供价值感的获得,更成为个体生活的态度和观念。
不仅如此,文化仪式也帮助人类抵御死亡焦虑,比如墓葬、祭奠仪式等。同时,人类通过建立亲密关系,融入集体,把自己想象成集体的成员而使自己的存在得以延续,从古至今,都有为国家和民族大义甘愿牺牲的英雄人物,而他们生命的意义也在人类的延续中永垂不朽。
最后,小编想说,人都会经历死亡,但人总希望活得有意义。应对死亡焦虑,正确的解决办法只有承认和面对死亡,并设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出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
首先就是认识自己,关注自己的一切,在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中寻找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为满足更高级的心理需要而不断地前进,最终找到存在的终极意义,因此,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增添有价值的经历,探索存在的意义,才是我们面对死亡时保持从容的武器。
参考文献
pyszczynski t, greenberg j, solomon s, et al. why do people nee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4, 130: 435-486.
leary m.r. the function of self-esteem in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ometer theory: comment on psyzczynski et 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 130(3):47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