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被否定的体验?
在生命早期,父母、其他养育者、老师等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会在无形中被我们通过模仿学习而内化,逐渐成为我们内心最常出现的声音。来自重要他人的否定会住进我们的头脑中,被内化为长大后内心经常出现的自我批评与否定,也就是由于早期经验而形成的图式、信念及假设。
这些图式、信念及假设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让我们“活得不理直气壮”。比如我们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习惯性讨好迎合他人,害怕拒绝;在恋爱中习惯于自我贬低,哪怕对方对自己很好,也会感到怀疑,觉得自己不配被爱,甚至因此主动远离一段好的关系,或者陷在一段糟糕的关系里出不来;在工作或学习中哪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很优秀,也习惯把成就归因为运气或者他人的贡献,觉得自己还不够好;由于总觉得自己还配不上成就和称赞,会过度努力以提升自己的表现,追求获得更高的成就。哪怕并不享受努力的过程,甚至觉得努力是徒劳而无意义的,仍然会选择“假装努力”。
这些在人际和成就方面不“理直气壮”的体验,都伴随着一种“我不好”或“我不配”的感觉,让人无法活得真实而松弛、自然而舒展。罗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写道:“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当一个人无法向内获得自我的认可时,便只能向外寻求他人的认可,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他人认可的基础上,这会使人的自我价值感变得非常不稳定且有条件——仅在他人认可时才会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小被否定的人往往也会因为自我价值感的不稳定,而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把他人的需求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自己想法、情绪和需求则被怀疑、贬低和压抑。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自然会无法“理直气壮”地活出自我真实的样子。
从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来讲,这些“活得不理直气壮”的表现背后通常隐藏着人们的歪曲认知,只有识别自我所带有的不正确认知,纠正错误观念,建立理性思维与意念,才能帮助我们活得更“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