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社会时钟”,其定义为“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伯尼斯·纽加滕指出,社会时钟对成人发展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和代际影响,它是对某一年龄应该发生哪些生活事件的预期,这些事件如参加工作、结婚、生孩子、买房和退休等等,所有社会都有这样的时间表,通俗来讲,也就是“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
中国有句古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似乎年龄是标志、是界限、是警钟,表明着我们该是什么样子,决定着我们该去做什么事。关于社会时钟还有这样一段解释,在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奖赏和机会的给予与剥夺都取决于文化,由它根据人的年龄及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时钟来决定。由于社会时钟就个人而言并非总是清清楚楚,因而个体的生活进程也常常可能比社会时钟快或慢,这类错误一旦发生,文化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成年人常因不顺从社会时钟的要求而面临与文化规范的冲突,他们有时被告知还不够取得某一特权所要求的年龄,有时可能又被告知已错过了相应的年龄,困惑和冲突就在所难免。因而,这样一种无形的推力甚至促使我们在某个阶段匆忙做出决定,这看似主动的决定,或许是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被动。
那么为避免困惑与冲突,我们就必须循规蹈矩、遵循社会时钟吗?答案并非唯一。人具有能动性,其实也不难看到,现在渐渐出现了不少“逆社会时钟”的人,这一部分人的出现,并不是对“社会时钟”的打破,只是他们遵循了自己的内心,或许他们自己也不知所做的决定究竟是对是错,但这一变化的本质在于,他们正在从“周围的人期待我成为什么样的人”向“我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转变。这才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难能可贵的关于人类自身的成长变化。
“社会时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应当尊重其存在,将此作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参照、指引,而最终要如何过这一生,则取决于自己。愿你能够于众多抉择中,遵循自己的人生时钟,做不后悔的选择,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