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的生活好没有意思,尽管一直在尝试寻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觉得都好无趣”,孤独而无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对自己生活的评价。
但很多时候我们为摆脱无聊和孤独而做出的努力,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生活兴趣”的找寻,我们可能都错误地理解了“有意思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才会做出那么多徒劳无功的尝试。要对抗孤独和无聊,我们需要首先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对生活的兴趣。
1.“生活兴趣”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家paul j.silvia把兴趣称为“知识型的情绪”。所谓“知识型的情绪”,和我们熟知的喜怒哀乐不一样,指的是能引发我们对“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绪。比如,困惑、惊奇、敬畏都属于知识型的情绪,他们都指引人们去知道更多。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进我们学习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兴趣也可以平衡人们对不确定性的负面感受(kashdan,2004)。比如一个人失业在家,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再次失败。但如果ta能对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产生兴趣,这种兴趣感会让ta产生对未来的好奇,而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感受。
2.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兴趣?
silvia通过两个实验发现,事物要想引发我们的兴趣,需要具备两个前提:其一,我们有可能去看懂它、理解它。那些显然超出了我们当下的“审美”能力的事情,无论别人觉得多有意思,都无法打动我们。其二,它需要具有新奇的复杂性,它不能是我们理解不了的,但也不能是一眼看透的,它需要有一定的、可理解的复杂性,并且这种复杂是有新意的。
3. 感到“生无可恋”,如何建立对生活的兴趣?
(1) 拥有更丰富的“人生面向”(life portfolio)。
所谓的人生面向,指的是一个人自我身份感的多元化程度。显然,那些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面向的人,会更容易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兴趣,也就是说,把我们的兴趣“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2)全身心地投入(engage)生活。
投入的生活,聚焦于满足感而非愉悦感,尽可能尝试各项活动,而不是只挑眼下会带给自己愉悦感的活动。这种追求充实的满足,而不是当下的愉悦的生活方式,更能帮人建立对生活的兴趣(seligman,2002)。
(3)提升感受力,体验正念生活。
想让生活变得更有意思,需要我们调动自己全部的感官,全然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什么都没意思,生活无趣且索然无味。但要想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你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打起精神来,细致地、投入地品味你自己每一个当下的感受。
对抗孤独和无聊,或许可以从认清有关它们的真相开始,然后重新审视、发现和培养属于自己的生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