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能不能帮我去食堂带个饭?”“你能不能帮我取个快递?”“这个作业你帮我做了吧。”面对这样的要求,你是否会在犹豫之下还是点头同意,即使食堂人山人海、快递站和目的地根本不顺路、自己的作业都堆到半夜。
哈丽雅特·布莱克在书中定义过“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永远不会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地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取悦症’”。
讨好型人格,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或“取悦者”,英文表达为“people-pleaser”,是一种行为倾向和心理模式。这种模式多数是潜意识的,按照自动化的习惯程序运行。这种讨好的模式会应用在人生的每个角色中,工作中讨好领导、家庭中讨好亲人、亲密关系中讨好爱人、虚拟的社交中讨好陌生人。总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努力,害怕和别人起冲突。在亲密关系里,哪怕对方已经侵犯自己的原则,为了避免惹对方不开心而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敢表露自己的观点,这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大家喜欢自己。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有以下特征:
一是内心敏感,对别人的感受和想法能很快洞察,并随时准备满足对方的需求,以获得别人的喜欢。程度较轻的讨好型人格,反映了高宜人性,共情能力,是自我发展良好的个人应具备的特征;
二是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
三是害怕冲突,不敢或不知道如何拒绝和提要求;
四是易怒,讨好别人时压抑了太多的自我,委屈积累易导致愤怒,类似“我已经为你做这么多了,你怎么可以……”。
讨好型人格并非无药可医,只要通过认知的深入重塑、行为的积极强化、情感的适当调整以及态度的根本转变,完全可以逐渐得到改变。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着手实现这一转变呢?
首先,在踏上改变之旅前,务必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改变的初衷,确保是为了自身的需求与成长而变,而非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
在行为层面,我们要细心觉察和识别哪些行为属于讨好型行为。时常自我反省:“这是我真正需要的吗?我真的愿意这样做吗?”一旦意识到某些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不妨勇敢地尝试拒绝。不要害怕拒绝,礼貌解释原因,学会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拒绝不等于不友善,维护自己也很重要。
在认知层面,我们要摒弃自我贬低的想法,逐步建立起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肯定。要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为此感到骄傲。同时,也要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他人,不再过分迎合他们的期望。
在情感层面,我们需要正视内心深处的恐惧,摒弃“如果我不能满足他人的需求就会被抛弃”或“我必须让每个人都喜欢我、接纳我”等错误观念。虽然这样做可能会让一些基于讨好而建立起来的关系逐渐淡化,但我们会收获一个更加真实、自由的自我。
在态度层面,我们要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再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而是学会独立地做出决策和行动。同时,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以蒋方舟的一段话作为对所有渴望改变的人的鼓励:“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在追求这一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显得笨拙或不安。但如果你放弃了对个人独特价值的追求,转而去构建一个迎合他人喜好的形象,那么你其实是在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真正欣赏你的人,他们欣赏的永远是你骄傲而真实的模样,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刻意讨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