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直播带货的兴起,各种节日促销活动的到来,人们更多地将金钱投入到网络购物平台中。主播一句:“321上链接;买买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着观众们的购买欲望,下单只在一念之间,而账户上数字的减少比起纸币的减少对消费者的刺激更小,但收货之后却发现好多东西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需要。冲动消费后往往伴随着后悔,究竟是什么在驱使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剁手呢?
1. 多巴胺的“杰作”
在购物时我们会体会到一种快乐的感觉,这种快乐的感觉其实与我们大脑分泌的一种物质多巴胺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能使人感受到欲望和快感。一旦多巴胺分泌出来,这种购物的冲动行为就很难被抑制,这是因为多巴胺会改变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影响人的自制力。
但当购物行为完成以后,人的兴奋和满足感会逐渐消失,产生懊悔心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只会为购买的东西兴奋一阵子。
2. 稀缺效应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句古语就恰如其分地解释了“稀缺效应”,简而言之就是越稀缺的东西、人们的购买意愿越为强烈。
比如,“双十一”购物节便是利用“时间稀缺”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典型案例。
因为对于双11我们的普遍印象即为:双11这天所有的产品会是全年的最低价,优惠券也具有时效性,时不我待,此时不剁手,更待何时!
3. 重获控制感
有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购物我们可以重新获得一种控制的感觉,在一个个品牌和商家之间选择,都需要考量。
当人们因减少了社交生活而产生压力,购物便成为一项应对机制。人们通过购物来释放压力和缓解负面情绪,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感。
4. 损失厌恶
比起收益,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有心理学家曾提出损失厌恶理论,指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比如,618打折的产品,如果不买的话,就感觉损失了很多,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疯狂购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5.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双11,就是一个促销创意,从一个电商活动,变成了全球性的消费狂欢节,成功因素之一就是符合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当然,想要克制“剁手”也是有办法的:
1.延迟满足
将想要的商品放进购物车,等个几天,看看还想不想买。也许几天之后就索然无味了。价格高的东西,可以给自己设置成物品激励,当达成某个目标的时候,作为奖品送给自己。
2.不要深夜下单
为什么很多购物节都在晚上开始?这实则是经过科学论证的。研究表明,人在晚上的时候,尤其临近睡觉,意识是比较弱的状态,容易被外界影响。购物节在晚上开始,就是利用了这一段时间。所以晚上的时候,尽量别点开购物app,看到喜欢的先放着,说不定第二天清醒了,也就不想买了。
3. 下单前先清点
想要买什么的时候,就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能不能替代。如果自己已经有可以替代的东西,那就别买啦。
不买立省百分百,克制“剁手”,理性消费!